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敎育,怎麼一回事?

敎育——社會的溫度計?

近期,靑少年問題屢次榮登報章頭條的寳座,計有“毆的士司機八惡少”(2010年1月12日澳門日報A01版)和“女生床照”(2010年1月21日澳門日報A01版),震驚了整個澳門小城。隨之而來的,民間機構、立法議員及社會輿論莫衷一是,矛頭直指現階段敎育之痛處:性敎育、道德敎育、生命敎育,甚至提出將歸責年齡降低以收阻嚇等等。這裡顯示出敎育的幾大特徵:一是敎育的結果反映社會的精神面貌;二是敎育與懲治是社會問題的補救良藥;三是任何人都可以談論敎育並提出意見。就上面所談的的三個特質而言,似乎我們更多的是從敎育內容和結果去談論敎育。這樣足夠嗎?筆者嘗試依所聞所見,在本篇及接下來的幾篇,從澳門的現況出發,由敎育的組織原則、敎育的目的、和學校敎育的“眞諦”去提出一些觀點供讀者思考和討論。

捱打的敎育?

說起來很是悲哀,當大家談論敎育最多之時,也正是社會問題急遽湧現之日!如果單看近期的靑少年事件,敎育似乎存在着未能與社會發展契合的瑕疵,或未具有足夠的前瞻和預防能量。倘若每次社會發生事端都要在敎育領域“加強”的話,那正好說明敎育的被動地位,處於捱打的狀態。今天敎育之所以呈現出“捱打”的狀況是很複雜的,確也是一言難盡。社會本身的變遷、科技的超前發展、家庭結構的改變、經濟發展下的極度消費主義等等問題都對敎育帶來了影響。然而,歷經風吹雨打的敎育是否適於或甘於做其他領域的發展協調員呢?筆者理解在敎育過程中有很多的限制(日後定與讀者共同探討),但倘若敎育基本原則弄不通,又何以發展呢?

“當下”pk “未來”?

筆者所言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指敎育的培養方向。我們旣要培養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人才,同時亦要使“人才”兼備發展及創新社會的氣度、智慧和能力。澳門大部分學校敎育都是以服務前者居多(當然也有不少情況可能仍停留在“過去”的敎育),至於後者,充其量以準備學生升學為主。那麼,這算是為“未來”綢繆嗎?古語說:“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從這裡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天在學校敎育裡我們把較多的關注放在學生“識不識”和“識多少”的認知層面上,而對於培育學生們的理想、思考人生等終身受用之“抽象”知識的關注力度仍未足夠。平心而論,作為師範敎育工作者,筆者也不能“獨善其身”,敎師培育說到底是學校敎育的“元根本”。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對敎育的本質與社會發展有全面和整體的景觀,從而檢視“捱打”的原因和發生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樣,敎育才眞正的讓我們的學生活在當下,發展及開拓未來。

(敎育,怎麼一回事?·之一)

轉載自2010年2月8日,澳門日報,E07版,文化思教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08/content_42478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