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哪些敎育目標最重要?

新年伊始,祝願讀者健康愉快,家庭幸福!

也談新年願望

或許有人會問,這專欄與敎育相關,為何新年對學生和敎師的祝福語都欠奉,未免有點那個!其實筆者並非吝嗇,而是認為“健康”與“家庭”對於個人以至整個社會發展都極為重要,必須列位為先。而居於首位之首的“健康”是個人及社會的財富和資產,萬一搞不好就是負資產,所以全民應予以珍視。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家庭”已是硏究者的“常客”,已有的許多硏究顯示,靑少年的酗酒、吸煙,乃至其犯罪問題的發生率與家庭結構和家庭敎育顯著相關,因此,若要社會有良好的發展,有必要重申“家庭”的意義和價値。

願望的行動力!

新年新氣象,筆者也想通過這小小專欄讓廣大讀者更理性地拆解美願成眞的“秘訣”,好讓諸位可以早日實現冀盼!首先,願望應以精簡集中為宜,太多太分散的話,只可能說明施願者未弄清願望的優先次序罷了。記得林家駿主敎生前曾講過類似的話:“人有時很貪心,想十隻手指捉到十隻蒼蠅,最後,一隻也沒有捉到。”這一番話的道理看似淺顯易懂,然而卻意涵深遠地指出如設立目標不夠明確,達標之日則遙遙無期矣。目標定位後,要想實現願望還需要有清晰的規劃和完善的策略。中國人常言“一年之計在於春”,正是強調早做打算的重要性。再者,除了恰當地設立目標和制定計劃外,行動力亦是成敗的關鍵。很多人,當中亦不乏大中小學生,在新年伊始都急急為自己定下“絢幻”目標,然而中途乏力、後勁不繼者屢見不鮮,在這裡我們暫且不深究其具體原因。但筆者呼籲各位家長及敎育同工,在新的一年裡只要我們積極地同心協助、支持和支援我們的孩子和學生,培育和發展他們的行動力,他們的願望一定會成眞!

從願望到敎育的目的……

曾提出敎育組織的問題,談到了對“未來敎育”的一些看法。今天筆者嘗試從敎育目的的角度切入。仔細推敲下,大家對於敎育目的的重要性應是沒有異議的,然而敎育的失誤點往往可能出現在施行層面上,後勁乏力早已是行動力的軟肋,導致最終只能眼睜睜讓美願成空。綜觀社會發展,敎育目標亦會隨之應時踉蹌調整,這一點也正好暴露出敎育發展的前瞻性不足,而更多反映出敎育為了服務其他的目標而令自身目標變得含糊不清的尷尬。還記得2005年去芬蘭參與硏討會後參觀當地學校的經歷,也是我經常與大學生分享的重要“收穫”之一——令人驚羨不已的芬蘭學生優異的“專注力”和“耐性”。這或許就是令芬蘭的孩子多次在PISA榮登榜首的殺手鐧。我們可從他們的課時安排上得到一些啟示:芬蘭的小學生上課節數每周約24-30節,初小的節數較少。高小學生每天學習不會超過四個學科,而初小學生則以每天不超過三個學科為原則。作為外語的英語敎學只在小學五年級才引入。與芬蘭的孩子相比,澳門小學生一天上課的節數和學科數目有着先天的“絕對優勢”。這種多(課節)和分散(學科)的學習安排反倒可能不利於學生專注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同時,電視媒體和網路的急速發展也讓學生進入了光影和圖像的學習時代,對枯燥的文字學習帶來了困境和挑戰。如果我們還相信未來的敎育仍是以文字為主要的傳承載體,我們有必要在各方面作出改善。可以先從基礎着手,如學生學習時間的組織和設計,如何能使學生的“專注力”提升,那么作為學習的前提的“專注力”則可發揮事半功倍的效用。面對衆多宏大的敎育目標,我們又想清楚多少呢?


(敎育,怎麼一回事·之二)

轉載自澳門日報,第E06版:教思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22/content_430530.htm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敎育,怎麼一回事?

敎育——社會的溫度計?

近期,靑少年問題屢次榮登報章頭條的寳座,計有“毆的士司機八惡少”(2010年1月12日澳門日報A01版)和“女生床照”(2010年1月21日澳門日報A01版),震驚了整個澳門小城。隨之而來的,民間機構、立法議員及社會輿論莫衷一是,矛頭直指現階段敎育之痛處:性敎育、道德敎育、生命敎育,甚至提出將歸責年齡降低以收阻嚇等等。這裡顯示出敎育的幾大特徵:一是敎育的結果反映社會的精神面貌;二是敎育與懲治是社會問題的補救良藥;三是任何人都可以談論敎育並提出意見。就上面所談的的三個特質而言,似乎我們更多的是從敎育內容和結果去談論敎育。這樣足夠嗎?筆者嘗試依所聞所見,在本篇及接下來的幾篇,從澳門的現況出發,由敎育的組織原則、敎育的目的、和學校敎育的“眞諦”去提出一些觀點供讀者思考和討論。

捱打的敎育?

說起來很是悲哀,當大家談論敎育最多之時,也正是社會問題急遽湧現之日!如果單看近期的靑少年事件,敎育似乎存在着未能與社會發展契合的瑕疵,或未具有足夠的前瞻和預防能量。倘若每次社會發生事端都要在敎育領域“加強”的話,那正好說明敎育的被動地位,處於捱打的狀態。今天敎育之所以呈現出“捱打”的狀況是很複雜的,確也是一言難盡。社會本身的變遷、科技的超前發展、家庭結構的改變、經濟發展下的極度消費主義等等問題都對敎育帶來了影響。然而,歷經風吹雨打的敎育是否適於或甘於做其他領域的發展協調員呢?筆者理解在敎育過程中有很多的限制(日後定與讀者共同探討),但倘若敎育基本原則弄不通,又何以發展呢?

“當下”pk “未來”?

筆者所言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指敎育的培養方向。我們旣要培養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人才,同時亦要使“人才”兼備發展及創新社會的氣度、智慧和能力。澳門大部分學校敎育都是以服務前者居多(當然也有不少情況可能仍停留在“過去”的敎育),至於後者,充其量以準備學生升學為主。那麼,這算是為“未來”綢繆嗎?古語說:“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從這裡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天在學校敎育裡我們把較多的關注放在學生“識不識”和“識多少”的認知層面上,而對於培育學生們的理想、思考人生等終身受用之“抽象”知識的關注力度仍未足夠。平心而論,作為師範敎育工作者,筆者也不能“獨善其身”,敎師培育說到底是學校敎育的“元根本”。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對敎育的本質與社會發展有全面和整體的景觀,從而檢視“捱打”的原因和發生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樣,敎育才眞正的讓我們的學生活在當下,發展及開拓未來。

(敎育,怎麼一回事?·之一)

轉載自2010年2月8日,澳門日報,E07版,文化思教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08/content_424781.htm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If you are no expert, why don't you listen to us!

右圖 <我們的一片天空在哪裡?>


低落的士氣充斥在整個工作空間。
學生考試連放假三個星期,可憐的我們,忙完改試卷便不停的開會,新一段的課也只是週末開始預備。算是甚麼! 自己難過得想死,從未試過這樣「不負責任」。
說實在的,工作忙得有價值就是辛苦也沒有怨言! 但近期的工作,實在令人超沮喪。在沒有任何理念只有強權的指示下,工作的價值模糊,也看不見有前景。
最可悲的是,領導人只會說 "I am no expert",但卻不聽我們的意見? 否定的力量只是說明權力的所在, 不是道理的據點。
心很淡,也很涼。
不曉得大家有否理解,我們今天的決定,對澳門未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很坦白,我真的沒有很大的勇氣去面對我們所製造的 "未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