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欄首寄語

“執迷不悔” 接到〈文化敎思〉版編輯來電邀稿,內心掙扎了好幾天,應該是接還是不接?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每月定期的兩份稿子亦算是一種“長期”的承諾。最重要的,也算是現實的考慮,就是這類“寫作”對“仕途”有沒有多大的幫助呢?去年聽香港友人慨嘆說,他任敎的院校有一年靑同事,在升職後公開講座中,分享他的成功秘訣就是“Be selfish”(要自私)。聽見這番話,心裡蠻有感受的,莫非這正好說明我未能成功的癥結所在?事實上,與其說我為過去的愚鈍迂腐而懊悔,倒不如說我為今天或未來更多敎育工作者採取此成功之道而悲哀。高等敎育的“知識分子”擁有高階學歷,受社會人士尊重,而在現今績效至上的高校考核制度中卻變得非自主,這也難怪高等敎育工作者益發採取“讀聖賢書,做分內事”、“不理他人瓦上霜”的態度了。或許,常有這份不平和感慨,亦常行不識時務之舉,和我的年紀以及學歷有着許多不和諧,更是朋友們所言我“執迷不悔”的個性的佐證。而我依然一如旣往地宣稱:“知識分子”除了通過學術論文創新知識外,更需要直接參與和建構社會;更艱巨的可能是,通過大衆可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和語言,將“學問”(特別是發自內心、關乎社稷民生的有意義的思考)抛出來,激發更多探求“眞、善、美”的思考、辯論乃至行動。這些思想上的困局和價値的取捨,無疑是人生價値省思的好機會。我至今未算成功,在履行“長期的承諾”時和接受“持續的挑戰”,與敎育界的同工開闢我們另一廣闊的天空,為學生締造一遍學習的樂土。

道是無心卻有情 記得在某電視節目中聽過一小段廣吿語:“溝通消除隔膜,交流敞開心扉,眞誠溶化壁壘”。寥寥數語,道出了人世間對話和溝通的作用和要義。本欄開闢的目的,其初衷在於傳達敎育人文理念,彰顯敎育人文氣息,促進對話。期望少一些硬性的知性訓導,多一點軟性的感性關懷,建構多層次的感性與理性對話的渠道。再者,欄目為〈敎育:深對話〉(“深”字,與“心”字,廣東話同音),期望通過文字的溝通、心靈的深層對話讓敎育系統內外的人,對敎育的現象和本質,敎育中的人和事,多一份眞誠的理解,持一份審愼的思考。專欄亦會以輕鬆的筆觸去處理敎育的問題,雖隨意輕鬆,但正好說明我對敎育的體察和關切。至於在題材方面,在澳門談敎育的人着實也不少,要有所突破並不容易。一些學習問題、敎學方法、家校合作、親子敎育等等重要議題已有不少人談論過了。那麼,本欄要另闢話題就要選擇尙未有人談過的東西,這裡又掉進一個死胡同,沒有人談的事物可能也是不重要和沒有價値的事。這樣算下來,就剩下了一些沒有人談過又很重要的事了。然而,依照我個人在敎育社會學訓練的背景,很多時候,我們現在接受、常識性的事物,往往被視之為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議題,常被人“理所當然化”(taken-for-granted)、合理化和合法化,也正因如此某些話題少被人談論。舉例而言,學校是敎育的基地,其重要性似乎大家已有共識。實際是這樣的嗎?因此,本欄嘗試跳出一些傳統的框框去思考問題,對一些“習以為常”或“理所當然”的敎育現象進行了解和探索,例如“學校敎育是甚麼?不是甚麼?”、“校規是甚麼?”等引起大家的關注和對話。

黃素君

轉載自<<澳門日報>>,<文化思教版>,E07版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1/25/content_419560.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