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天做一小時氣功,後來減到一星期三次,稍後一星期一次,最後一次也沒有。練氣功一定要在心境平和的情況下才進行,由於心中太多掛慮,也因此就停了一來。如今唯一的運動要算是一周一次的行山了。其實,嚴格的來說也不是「行山」,充其量是「散步」而已。雖然如此,我仍然很堅持和渴望起碼每星期有一次或兩次的機會。除了運動,邊行邊思考也可以對一星期的生活的一種沉澱和總結。我經常與好友小F一起行山,我們也常對工作或生活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和反思,例如我會常問她「我這做會不會過份?我這樣做會否自私?...」等等,久而久之,這種的對話成為了個人反思的一個參考。
高學歷vs低水平
上兩周與小F一邊行山一邊談到一些問題,就是人的成長結果所出現的內部反差越大。此話何解呢?事緣我倆都曾碰見過一些例子,就是某些人學歷越高越沒品,基至自抬身價,害怕人家不知道他/她很「本事」。唉!此乃讀「詩篇」矣!居士經常排在口邊,讀書要「明理」和「通達」(可能是很迂腐的想法),學歷越高者越需要謙虛,因為應該理解「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所以,我經常對學生說,有高學歷更需要發揮社會的公義(可能又是迂腐的想法),決不能恃才傲物,甚至利用因學歷帶來優越的位置而對弱者進行欺壓。
體胖vs小心眼/加減之間
另外,我們也討論到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和事也變得越執著和小心眼。耶穌指出:「除非你們改變,像小孩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為天國的子民。像這小孩那樣謙卑的,在天國裏就是最偉大的。」佛教亦提倡「放下」,放下貪嗔癡。上面的引述在在說明,人隨著成長、經驗的積累、財富獲取等都是一道加數題(十),然而在宗教的角度而言,要獲取幸福要的是公式是一道減數題(-),在現世的生活應如何取捨?又是一大學問。居士常言,中年過後體胖了卻未有達「心廣」者就要努力啦。人到中年,凡事都要「睇開d」(因為老花),就自然會「心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